7月26日,我院团委联合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组建的“青春赋能世纪通途,匠心筑梦向海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平陆运河与我院驻点师生开展座谈交流。学院党委书记陈立华、党委副书记银宁、副院长郭晓、团委书记潘桂祯、团委副书记陆源,以及驻点师生代表、实践团30余名成员共同参会,围绕运河建设、技术创新、青年担当展开深入交流。

座谈会现场
(一)郭晓副院长致欢迎词: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国家战略
挂职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的郭晓副院长致欢迎词,他指出,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广西大学积极参与平陆运河相关先导项目研究,在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驻点师生代表分享:扎根运河一线,贡献青春力量
驻点教师代表、我院农翕智副教授分享了一年来深度参与平陆运河建设的实践经历。他介绍,自平陆运河正式开工以来,我校选派骨干教师进驻工程一线,我校师生团队为运河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农翕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平陆运河集团的合作,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驻点学生代表、我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杨阳讲述了他参与平陆运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关键技术攻关的实践经历。他提到,我院师生团队主动担当,以“青年突击队”的姿态扎根施工最前沿——白天驻守现场跟进浇筑流程、采集一手数据;夜晚挑灯夜战汇总分析、优化方案。杨阳表示,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跨越,让团队深刻领悟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真谛。
(三)实践团交流:聚焦技术创新,共话发展未来
在交流互动环节,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唐俊甜、清华大学本科生杨天亮、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朱时杰、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甘有亨、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博凌和严宏星等实践团师生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与实地调研心得,围绕“学科优势赋能工程实践”与“青年学子在向海经济发展中的使命担当”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师生们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就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混凝土材料性能优化、水沙动态治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提出了诸多兼具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见解,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陈立华书记总结: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创新发展
陈立华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希望大家在技术攻关中锤炼本领,在红色传承中坚定信念,发扬平陆战队“召之即来、来之善战、战之必胜”的精神,以青春智慧书写新时代的运河答卷。他同时对实践团提出四点要求:注重创新精神以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提升综合解决能力,筑牢安全意识以确保科研与实践安全,弘扬运河精神以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陈立华书记特别表达了对驻点师生的敬意与关怀。他表示,学院党委此行专程带队深入建设现场,正是为了向常年扎根工程一线的师生代表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关怀。叮嘱师生在全力攻坚克难的同时,务必保重身体、劳逸结合,并强调“学院始终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本次社会实践,学院团委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组织30余名跨学科师生赴平陆运河工程最前沿,紧扣“精神传承”与“科技攻坚”双主线,引导青年学子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锤炼创新本领、涵养实干精神,努力为运河建设贡献坚实的“西大力量”。
图片丨唐 可
文字丨唐 可 莫仪萱
编辑丨覃开柱
一审一校丨杨 阳
二审二校丨潘桂祯
三审三校丨银 宁